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市科工商务局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建村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浮石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因而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古村落”等美誉。同时,也是著名的南宋皇族村。村里有一座北帝庙,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会举行飘色巡游,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队伍庞大,古色古香,由北帝庙出发,环游浮石全村,再回到北帝庙中,以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形成一种特定特色的岁时节令庙会。

斗山镇浮石村全景(斗山镇政府供图).jpg

斗山镇浮石村全景(斗山镇政府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据说,明末清初,浮石村举人赵家璧赴京考试,在中原接触到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回到村中后便凭记忆与村民模仿传承。台山浮石飘色属扛抬式的民间造型综合艺术,当有的地方进行五花八门“现代化改革”时,他们始终保持传统样式,显示其独特的民间习俗个性。

  浮石飘色造型各异,多以历史故事定名,有《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贵别窑》《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禅》《西施与范蠡》《赵子龙救啊斗》等几十种造型,反映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台山浮石飘色千姿百态造型(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千姿百态造型(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每台飘色由2个“色仔”“色女”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事前,组织者以父母双全、长相俊美、意志坚定、胆大开朗、品学兼优为条件,采取自愿原则,挑选一批8-10岁的童男童女,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培训后成为“色仔”“色女”,这被当地民众视为荣耀。

老艺人为“色仔”上装(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老艺人为“色仔”上装(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色柜、色架依照传统制作,色柜为正方形,四面绘上彩画,柜内压上几块大石头,以保持平稳,色梗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幼钢枝,安插在色柜上。飘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称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色梗”支撑。“飘”与“屏”互相辉映,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魅力在于“飘”,“色仔”或“色女”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台山浮石飘色出游(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出游(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另外,每台色柜有一位专人举着长木丫,中途帮助“上色”避开障碍物,并给“色仔”“色女”送茶擦汗,起着保护作用,使少儿每次活动后保持身心愉快。

  出游当天,旅外乡亲赶回村中,外界人士四方云集,形成万人空巷、夹道观摩的热闹场面,成为名传远近的民间习俗专项活动。

巡游场面(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巡游场面(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北帝庙(斗山镇政府供图).jpg

北帝庙(斗山镇政府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远近闻名,江门地区各市(县)都曾邀请浮石飘色参加游行助兴,并先后三度应邀代表台山赴澳门参加巡游表演。2008年6月,台山浮石飘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3月赵汝潜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台山浮石飘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0月,飘色“穆桂英挂帅”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银奖。


您现在的位置 :
【人文台山】民间习俗艺术的奇葩——台山浮石飘色
  • 2022-04-09 15:08:15
  • 来源: 方志广东 微信公众号
  • 发布机构:台山市档案馆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建村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之久。浮石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因而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古村落”等美誉。同时,也是著名的南宋皇族村。村里有一座北帝庙,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会举行飘色巡游,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队伍庞大,古色古香,由北帝庙出发,环游浮石全村,再回到北帝庙中,以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形成一种特定特色的岁时节令庙会。

斗山镇浮石村全景(斗山镇政府供图).jpg

斗山镇浮石村全景(斗山镇政府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保持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化造型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据说,明末清初,浮石村举人赵家璧赴京考试,在中原接触到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回到村中后便凭记忆与村民模仿传承。台山浮石飘色属扛抬式的民间造型综合艺术,当有的地方进行五花八门“现代化改革”时,他们始终保持传统样式,显示其独特的民间习俗个性。

  浮石飘色造型各异,多以历史故事定名,有《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贵别窑》《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禅》《西施与范蠡》《赵子龙救啊斗》等几十种造型,反映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台山浮石飘色千姿百态造型(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千姿百态造型(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每台飘色由2个“色仔”“色女”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事前,组织者以父母双全、长相俊美、意志坚定、胆大开朗、品学兼优为条件,采取自愿原则,挑选一批8-10岁的童男童女,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培训后成为“色仔”“色女”,这被当地民众视为荣耀。

老艺人为“色仔”上装(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老艺人为“色仔”上装(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色柜、色架依照传统制作,色柜为正方形,四面绘上彩画,柜内压上几块大石头,以保持平稳,色梗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幼钢枝,安插在色柜上。飘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称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色梗”支撑。“飘”与“屏”互相辉映,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魅力在于“飘”,“色仔”或“色女”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台山浮石飘色出游(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台山浮石飘色出游(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另外,每台色柜有一位专人举着长木丫,中途帮助“上色”避开障碍物,并给“色仔”“色女”送茶擦汗,起着保护作用,使少儿每次活动后保持身心愉快。

  出游当天,旅外乡亲赶回村中,外界人士四方云集,形成万人空巷、夹道观摩的热闹场面,成为名传远近的民间习俗专项活动。

巡游场面(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jpg

巡游场面(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北帝庙(斗山镇政府供图).jpg

北帝庙(斗山镇政府供图)

  台山浮石飘色,远近闻名,江门地区各市(县)都曾邀请浮石飘色参加游行助兴,并先后三度应邀代表台山赴澳门参加巡游表演。2008年6月,台山浮石飘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3月赵汝潜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台山浮石飘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0月,飘色“穆桂英挂帅”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银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