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发布机构: 台城街道办事处 生成日期: 2021-04-16 09:05:49
银信传情寄相思,桂水堡邮局互通海内外

  在台城西郊,有一个古老的村落,一条河流像玉带一样从村前绕过,川流不息,环境优美,它名为桂水堡,今为桂水村委会,面积3.9平方公里,辖塘头、胜塘、三龙、潮涧、湖边、荣华、虎山、南安、南乐、隔凹、西安11条村庄,是余、李两姓氏的聚居地。据记载,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年),余贤甫公曾孙顼翁、瓒翁、瑞翁、琏翁和良甫公曾孙积翁等,携带家属从平康都儒村迁徙至桂水旧村(塘头村,图1)立村开基,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微信图片_20210414094049.jpg

图1,塘头村

  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新宁立县,建城于桂水之东约3公里。虽然县城近在咫尺,却因桂水河阻隔,交通不便。大约明朝万历初年,东坑李氏十四世对迟、莲山兄弟及其后人迁入桂水隔凹立村,余、李两姓族人共建桂水家园。明朝万历八年(1578年),余氏族人为感恩先祖良甫之功德,建立“良甫余公祠”(图2)。

a2a1a2198400ef1ec1739d80c934c20.jpg

图2,良甫余公祠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新宁县知县王暠建立桂水桥,天堑变通途,方便了桂水与宁城等地之间的来往,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至乾隆年中叶,经过二百余年的长期垦殖,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财富积蓄增多,族人开始从旧村徙去附近另立新村。

  清朝末年,桂水地方的荒地已开垦完,出现了人多田少的局面,为谋求生计,出洋乡民日多,华侨纷纷寄银回乡建造洋楼屋宇,侨汇成为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桂水河上轮船载着各江货物来往穿梭,湖边砖窑应运而生。大量的华侨银信寄入,加速桂水侨村的形成。晚清时期,桂水人要到县城寄递银信,为侨眷带来不便。民国初年,塘头村的余锦乐、锦昌兄弟在该村开办一间杂货店,名为“万盛号”(图3),成为当时桂水各村华侨民众的聚集地。为便于华侨侨眷寄信,余锦乐、锦昌兄弟特向中华邮政申请开办邮政代办局,“桂水堡”邮局从此成立,在“万盛号”门口设立邮政信箱,代理邮政业务,兼营接理外洋书信银两。以下的实寄封,可见“桂水堡”邮局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10412085938.jpg

  图4-5,是桂水堡寄开平赤坎实寄封,贴帆船2分邮票1枚,盖“广东台山万盛号·桂水堡邮局余锦乐、锦昌经理”代办局戳(图6),销1925年10月5日“广东·桂水堡”腰框式邮戳(图7),1925年10月5日“新宁”邮局中转,10月6日经新昌,10月7日到达赤坎邮局,送“广兆隆油糖铺”转交给收件人。乡村杂货店代办邮政,兼接理银信,成为五邑侨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水人余绍游在台山邮局工作,任“桂水堡”邮政代办局负责人,“万盛号”延续代理邮政业务,沿用原来的邮戳。

微信图片_20210412085951.jpg

  图8-9,是香港寄台山桂水银信,贴香港乔治六世头像2分、8分邮票各1枚,销香港1952年12月24日邮政宣传戳平寄,12月27日台山邮局中转,12月27日“广东·桂水堡”邮局万盛号转交余焕林收。其书信原文如下:

  余焕林、德乐两先生鉴:

  兹接余杰礼先生由加拿大付来挂号信一封,内港仄一张,款肆佰元,托分交台等,兹经兑妥,由人生行侨批局付上,除兑仄费每佰元伍毛,实交台等每人199元,请为查收为盼。此祝

安好!

晚:陈荣彬手草

  1956年,“桂水堡”邮政代办局撤销,其业务并入台山邮局,为方便群众寄信,“万盛号”门口依然设有邮政信箱,邮政人员定期收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撤销该邮箱。



  作者:李柏达 (单位:广东省台山市人民政府台城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余洲宁:《桂水余族历史概况》。

  2、东坑修谱局:《东坑李氏族谱》,1931年版。

  3、台山李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台山李氏族谱》,2018年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

历史文化 - 台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