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转发】台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山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2022-10-18 15:13:23
  • 来源: 台山市工业新城管委会
  • 发布机构:台山市工业新城管委会
  • 【字体:    

台府〔2022〕16号

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市工业新城管委会,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市有关单位:

  现将《台山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工商务局反映。

台山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31日



台山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5

(一)发展基础···········································5

(二)发展形势········································9

二、总体思路··············································11

(一)指导思想············································11

(二)战略定位············································11

(三)基本原则············································13

(四)总体目标············································14

三、科技创新重点技术导向·································16

(一)高端装备技术········································16

(二)新材料···············································16

(三)生物医药及健康······································17

(四)精准农业及现代种业·································17

(五)节能环保与绿色低碳·································18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18

(七)海洋经济技术········································19

四、科技创新主要任务······································20

(一)强化企业核心创新能力·······························20

(二)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2

(三)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26

(四)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29

(五)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31

(六)深化创新型县(市)建设····························33

(七)推动民生科技稳步提升······························34

(八)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36

(九)打造开放创新“台山品牌”···························38

五、科技创新新格局········································39

(一)建设北部创新中心···································39

(二)打造东南部创新核心·································40

(三)构筑农业创新高地···································41

六、规划保障···············································42

(一)加强党的领导········································42

(二)加强组织保障········································42

(三)完善机制保障········································43

(四)优化人才保障········································43

(五)强化资金保障········································44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台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八大举措”为工作重点,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重要抓手,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一)发展基础

  1.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关键指标实现大幅提高: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54%提高至2020年的1.9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拥有量持续增长,专利授权量共增长297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共增长22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至39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0.97件增长至2020年的4.04件;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入选全国首批52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标志着台山在创新型县(市)工作中已走在全省前列。

  2.区域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扩大,2020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家,较2015年净增135家,数量增长超10倍;二是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从2015年的66家增长到2020年的343家,增长4倍以上;三是孵化育成平台工作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共新增3家孵化器和3家众创空间,全市累计拥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博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3.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初步建成以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引领,多元企业创新平台为支撑,省内外创新合作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二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加快,省、江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由2015年的5家、14家增加到2020年的43家、124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三是省内外合作与交流平台影响增强,依托工业新城加强对外创新合作,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台山分中心正式启动运作,骨干企业与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联系更加密切;四是推进高水平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工业新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申报材料修订,已通过省科学技术厅形式审查;五是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台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台山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方案》《台山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台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指引(试行)》《台山市鼓励投资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

  4.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带,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系统集成能力和本地配套协作水平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建立健全“市科工商务局+镇(街)+中介机构+企业”工作机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15年的141.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58.5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3%,较2015年上升30个百分点。

  5.科技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台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台山市“人才优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台山市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和《台山市开展镇(街)“人才强基工程”的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公寓,584套人才公寓其中100套已经完成室内装修,出台《台山市人才公寓租赁管理规定(试行)》。“十三五”期间,新增博士15名、硕士191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40名。

  6.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农业产业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通过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入选首批县域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成为首批8个正式入选的市(县)之一。二是涉农科技计划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9-2020年,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项,其中获得省“大专项+任务清单”立项13项,获资金资助56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项,获资金资助170万元。三是农业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领先,巾帼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互信生物、龙飞生物、润峰水产等4家单位通过省科学技术厅“星创天地”备案认定,总数量位居江门首位。四是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前列,出台《台山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工作指引》,在江门地区率先建立起县(市、区)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入库394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专家智库力量。

  7.科技金融服务不断优化。

  一是县域科技支行建设成效突出,现有科技支行3家,2020年面向企业的科技贷款授信额度达39.24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科技金融扶持资金贷款贴息备案。二是推动优势科技企业上市,迪生力汽配在主板上市,诚辉医疗、互信生物、精英无机材料分别在新三板、新四板挂牌,精英无机材料成为首批在省科技创新专板挂牌的30家企业之一。三是入选科学技术部第一批科技金融服务试点单位,依托“百城百园”行动,大力促进科技金融融合,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台山科技支行对接14家企业23个项目,申请办理授信累计达4.2亿元,为全省“科技金融助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创新型县(市)发展”交上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8.支持创新创业成绩突出。

  “十三五”期间,举办三届青少年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扶持百家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门赛区比赛和省赛,年均获得三项以上江门赛区大奖和省赛优胜奖,获得大赛奖金和扶持资金累计超1000万元,极大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氛围。“十三五”期间,涌现华兴光电、远鹏研磨、美环健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获得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二)发展形势

  1.新时代大变局深刻改变的外部环境。

  时代大变局已深刻改变发展的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开放创新实现路径日趋复杂化,使得科技创新短板更多表现在科技与信息交流的“受限”,以及“缺芯少核”的区域技术创新缺陷上。应紧紧抓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广泛应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在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重塑发展新优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结合,进一步对接国内市场需求,打造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2.“双区驱动”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为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能有效激发我市创新活力,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药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一是有利于扩展产业发展空间,融入大市场,加快产业转型。二是有利于集聚和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引进优质创新资源。三是有利于壮大科技创新队伍,通过广辟渠道引进人才、加快产学研融合、加快人才基地创新发展,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有利于承接和辐射沿海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互利合作,积极承接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外溢,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实现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实现精细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3.区域内外创新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一是创新资源薄弱。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对比,台山工业基础薄弱,传统企业较多,科技资源禀赋不充分、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数量和质量偏小偏弱。二是产业创新层次不高。受现有产业结构、企业创新实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紧缺,很大程度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创新发展水平不高。江门地区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挑战,围绕产业链推进产业协作不畅顺,存在产业低水平竞争、错位发展缺失等问题。三是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带来战略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我市依靠科技引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提升。围绕建设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创新体系。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江门市委“1+6+3”工作部署,落实台山市委工作安排,全面实施“六大工程”,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发挥自身创新优势,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为抓手,着力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助推台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点承载区。

  (二)战略定位

  珠江西岸科技创新高地。围绕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紧扣江门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立足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定位,瞄准珠江西岸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聚焦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引入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将台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制造业科技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承载区。加快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创新型县(市)工作为突出抓手,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港澳重大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综合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前沿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究,将台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点承载区。

  创新、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以国家、省、江门市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平台为载体,增强创新底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向创新引领、优质高效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县(市)资源优势,深化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从推动全市综合创新能力发展出发,始终坚持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和应对内外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自主创新,引导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国家、省和江门市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主要突破口,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塑造引领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人才驱动。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摆在最优先位置,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科技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科技为民。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撑安全生产、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普惠人民,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开放融合。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主动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创新网络,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动摇,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互享的交流合作,发挥“中国第一侨乡”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带动高水平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话语权。

  (四)总体目标

  1.“十四五”时期目标。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以技术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等全面创新,新动能新业态茁壮成长,形成一批创新发展新引擎。主要创新指标位居江门前列,引领全省国家创新型县(市)发展。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年均增幅达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6.0%以上。

  创新载体数量进一步壮大。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到1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总数量达到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5.0%,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突破400家。

  专利产出水平进一步优化。推进专利创造提质增量,全市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量达到6.6件以上。

  产业集群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支撑建成1-2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台山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变化率

  1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

  %

  —

  —

  年均增长12%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

  1.60

  全省平均水平

  —

  3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家

  148

  200

  新增52家

  4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55.3

  56.0

  累计增长0.7%

  5

  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家

  125

  150

  新增25家

  6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总数量

  家

  10

  12

  新增2家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

  %

  62.2

  65.0

  累计增长2.8%

  8

  科技型小微企业

  家

  343

  400

  新增57家

  9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4.04

  6.6

  累计增长2.56件

  10

  农村科技特派员数量

  人

  394

  500

  新增106人

  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2.2035年远期目标。

  到2035年,全市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动力完成创新转变,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全省前列。

  三、科技创新重点技术导向

  (一)高端装备技术

  重点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工艺技术突破,发展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技术,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合,巩固技术与产业化领先水平。重点发展汽车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技术等。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在汽车和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推动装备及配套产业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扶持优势项目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专项,构建细分领域完备的高端装备体系。

  (二)新材料

  发展新型金属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等战略领域,聚焦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海洋工程等基础材料,加快发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材料。围绕智能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海洋装备、建筑及家电等下游产业发展需求,支撑开发新产品,拓展产品结构,重点推进镁合金轻量化材料研究,推动金属增材制造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布局发展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材料连接技术等先进制备技术。提高传统材料生产科技含量,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技术,大力开拓新材料领域。

  (三)生物医药及健康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高性能医药器械和营养健康重大场景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型化学药、特色中药以及高性能医疗设备、器械的技术发展,积极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外溢,加强与港澳健康医疗机构技术合作,促进技术中试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布局现代食品制造、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推动鳗鱼、丝苗米适度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引导功能因子、蛋白酶、食品级高酶活菌筛选及专用酶制剂生产,推动海洋生物科技食品、发酵食品精准制造等方面生产技术升级,结合农业种植、海洋生物和精深加工发展的保健品和食品需求,加快营养健康食品及食品配料技术产业化。

  (四)精准农业及现代种业

  重点布局发展农业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推广农业精准管控技术;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农业大数据与认知计算技术;布局一批园艺工厂、智能农场、智能果园、智能渔场、智能健康养殖等设施及设备建设,发展基于北斗、5G技术的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布局农副产品精准加工技术,支撑开展农产品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精深加工,推广农产品贮存、提取、转化、综合利用等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以优异粮、油、果、蔬、花、林等种质资源基础,发展果蔬花林种业,引导创新主体参与重要农艺性状形成与调控机制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资源高效、环境友好、营养健康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展作物新品种的智能、高效、定向培养技术先行示范。发展畜禽水产种业,鼓励创制鳗鱼等水产育种新材料、培育优质高效新品种。

  (五)节能环保与绿色低碳

  着眼国家创新型县(市)生态文明主题建设,强化绿色发展,集聚一批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企业示范应用,力争在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绿色低碳领域取得若干突破。引导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大新能源领域开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前瞻性、原创性技术布局,增强新能源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能力,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突破发展。以推动主要产业平台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建立在“切实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的牢固基础上来。夯实台山碳达峰、碳中和底层技术根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

  积极引进上下游技术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为主攻方向,提升基础电子元器件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智能终端及设备技术,加快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消费类终端的应用,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加强通信模组、射频芯片、基站设备、终端配件等电子元器件研发创新。以“广深研发+台山转化”“广深总部+台山基地”“应用+服务”为主要发展路径,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生态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扶持数字经济全面跨界融合,推广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加强区域间协同,鼓励技术强强联合和本地转化,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关键电子元器件与集成、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重大应用场景关键核心技术。

  (七)海洋经济技术

  重点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技术创新,优先支持一批海洋装备核心模块研制与开发、海洋装备基础配套零部件项目落地,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围绕全省建设实际,按照台山市发展需要,积极谋划布局海洋风电产业,适时发展“海上风电+制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漂浮式风电+波浪能发电”等创新技术应用。积极布局海洋生物技术,发掘新物种资源、新药物先导物等稀有资源,开展海洋生物研发、生物合成及成药性研究,发展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为大健康、新材料等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科技创新主要任务

  (一)强化企业核心创新能力

  1.支持重点企业创新攻关。

  扶持重点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建设,聚焦全省重点领域创新攻关,支持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引导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参与全省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前沿技术和颠覆技术研究项目,布局发展重大应用场景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参与“揭榜挂帅”类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融合。重点面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激发骨干企业创新意愿,支持富华重工、鸿特精密、迪生力汽配、精诚达、绿岛风科技、金桥铝业等大型骨干企业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金桥铝业、海亮铜业、精英无机材料、中镁科技等龙头企业研发,对接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支持本地企事业单位联合省内外和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提高重大重点专项承接能力。

  2.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工业新城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围绕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设计创新链、形成招商链,重点培育一批四大新兴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带动效应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6.0%以上。继续实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普惠资助政策,在认定及税收优惠、高技术产品研发专项资助,融资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申报认定的积极性和通过率。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引导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强化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育一批拥有市场主导权、代表台山市形象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年均增幅达12%。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规模,加强多级联动。引导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专、精、特、强”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400家以上。壮大基于“互联网+”的未来创新创业企业,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数字+”“智慧+”发展众创众包,孵化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

  3.实施企业上市扶持计划。

  落实各级上市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落实推动江门“金种子”行动计划,引进培育一批有开阔视野、前沿技术、市场前景的企业,建立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种子库,设立工作专班提供分类施策和“一企一策”靶向服务,并进行动态管理,按梯队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支持创业企业进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推广成功经验,力争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板、科技创新板等取得更大突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深化知识产权强县工程

  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贯标”和强企培育,积极开展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鼓励参与各类标准制定,提升企业专利布局、标准研制实施、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综合实力,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交流,引导企业研制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统计监测工作。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件以上。

  (二)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1.引进科技创新资源。

  以提升“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创新链整体效能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加快集聚更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北京、上海等省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地区的对接,积极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及科技创新人才成果,积极争取汽车轻量化、海洋生物医药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台山布局,并优先在工业新城、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落地或产业化,部署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关键引领型重大创新项目,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布局,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围绕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富华重工等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深度合作,积极争取在台山布局、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省内外和港澳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我市联合建设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支持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来我市设立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分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分中心)、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分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分中心)。

  2.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加强与广东省科学院战略合作,聚焦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锚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探索建设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台山分院。引进省科学院创新人才和科技平台资源,建设一流研究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平台,引导与我市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派员工作站。支持由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创新型企业和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参与,通过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各类研发机构升格创建,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打造一个创新、育成、孵化到产业化畅通的技术体系示范,实现产业价值链提升。

  3.优化企业研发机构体系。

  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其建设中央研究院、研发总部、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研发资源。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65.0%。推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标“最优、最好”,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标杆,优先支持新兴技术领域、本市产业技术“受限”“依赖”度较高领域,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按照全省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布局,分层推进,推动企业研发人员质量和数量双提升,提高企业研发机构主动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到2025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50家。

  4.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支持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建设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产学研用基地,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链组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实验室和联合技术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推广示范经验,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富华重工—吉林大学、中镁科技—重庆大学、国能台电创新工作室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机制。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多维度、多触点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鼓励围绕产学研用要素汇聚、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方面,培育一批产学研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5.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支持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健全特色小微双创基地、华侨创新创业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各类孵化育成平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加强众创空间建设,提高孵化面积使用效率,完善配套服务场地,提升创业导师和创业服务团队专业能力水平,力争新增1家省级众创空间认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和孵化服务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孵化服务人员队伍,力争在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上取得突破。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经营模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总数量超过12家。

  6.推动科技金融深度结合。

  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金融+”工程。一是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构建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支持科技支行开展科技信贷特色服务,积极探索本土金融、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的建设模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引入、引导创业投资,鼓励科技园区、孵化器和行业龙头企业发起或参股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推动基金与我市各类创新创业政府引导资金相衔接和错位发展。

  (三)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1.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新城省级高新区建设,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分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分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优先布局在科技产业园区,培育做强做优技术转移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推动工业新城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支撑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支持园区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广东、江门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推动应用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技术突破的主阵地、集聚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园区以“园中园”模式探索建设或共建特色园、专业园。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强链工程,支持科技产业园区(基地)与周边专业镇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条有效衔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工业新城加速集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强化科技产业园区(基地)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综合智力资源与园区优势资源相结合,开展产业共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2.打造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对照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按照江门市《关于强化以科技创新支撑“5+N”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措施》部署和《台山市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方案》要求,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强链工程,以大型骨干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做强做优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支持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集成应用创新,加快产业链价值链跃升,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布局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培育若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二是培育未来产业集群。积极聚焦广东“前沿性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部署和世界科技产业前沿领域,支持培育产业集群新动能新业态,重点聚焦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业和创意设计产业,遴选一批带动性强的细分行业,积极培育能够对经济社会带来颠覆性创新的“引领型”未来产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增长极。

  3.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升技术创新集群效应。提升镇(街)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培育行动,促进我市专业镇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倍增,加速提升专业镇核心竞争力,建设示范性标杆专业镇。提升传统产业价值链,以智能化、绿色化、创意化为主线,推动提升仿古家具、木筷制造、服装制鞋、五金制品等特色产业向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创意品牌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打造优势产业链,形成若干集群“长板”。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着眼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金属制品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和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转型。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化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引进和购置先进设备进程,提升整体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发展时尚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时尚设计、创意展示、文化旅游等产业,提高科技服务业对创意设计和传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引进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大赛,鼓励企业建立一批工业设计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支撑。四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根据《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统一部署,聚焦台山优势产业集群,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探索制定台山科技创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着力丰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一企一策”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以“一行一策”推广中小型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普及应用,以“一园一策”加快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加快数字化转型,以“一链一策”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升级。

  (四)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1.引进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抓大湾区建设机遇,贯彻落实台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大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市重大人才工程与科技计划、各级人才计划协同,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加速引入在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领先创新成果、拥有高价值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科研人才团队,组织企事业单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拔尖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台山分中心平台,运营好大广海湾青创智谷。积极对接各类人才重大交流平台,推动大湾区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我市精准对接,鼓励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在台山落户。打好台山“院士牌”,建立与院士常态化对接机制,拓展深化我市与院士团队及其科研单位的对接合作,支持建设院士科创园、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室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

  2.强化人才配套服务。

  落实、兑现好省、江门市引才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好台山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八大计划”,加强“人才优卡”管理服务,设立健全“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展“一站式”人才服务,实行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协助申报省、市级人才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认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引进“两院”院士、来粤外国专家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用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人才驿站”“人才之家”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健全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公寓管理和运营模式。加强小微双创示范基地奖补资金使用和管理,强化基地服务功能建设支持。依托大广海湾青创智谷建设1个集“台山市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台山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于一体的市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国际人才、高层次人才、产业集群企业人才等人才提供但不限于政策咨询、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补贴申领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实现人才办理相关事项手续只需在一个窗口申请即可办结。

  3.加强本土人才培育

  健全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一是实施“本土人才造血”计划。支持优秀人才继续深造,对学位晋升、技师资格晋升、职称晋升给予补贴;结合重点发展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培养产业精英后备人才,对其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资助;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完善台山市“粤菜师傅”侨乡特色菜研发中心、大广海湾青创智谷“南粤家政”工程培训基地等培养基地建设,助推就业创业。二是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壮大台山市职业培训学校,全力推进台山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并将其升级为技师学院,围绕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联系,鼓励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三是健全人才供应体系。加快技能人才载体建设,重点培养本土技能人才,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利用海外人才工作站、华侨华人社团等“桥头堡”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以市场化手段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就业人口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农村农业创新发展能力。

  (五)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1.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围绕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全面完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任务。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一批技术创新项目示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

  鼓励和支持涉农科技园区(基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台山市现代农业科技要素聚集区。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全面支撑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专家库,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措施,加强特派员动态管理、考评机制,鼓励特派员深入园区、村镇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力争完成5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村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等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驿站。依托特色经济产品、产业等特色农林业资源,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农村科技特派员+电商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创新资源导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台采取共同设立研发平台方式深度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发挥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带动作用,支撑“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加速推进“星创天地”树标提质建设工作,力争完成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备案,着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高素质创新创业培训。协同加大农业科技财政资金投入,打造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主阵地,促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

  (六)深化创新型县(市)建设

  1.高标准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

  根据《台山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部署,统筹推进绿色产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工作,围绕建设考核指标,突出建设主题,坚持对照领先县(市),加紧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以高标准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主体培育,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壮大“专、精、特、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发挥省创新型县(市)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优势,引领构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2.深入推进重点行动实施。

  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进入全面深化建设阶段,坚持把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锚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要增强国家创新型县(市)重大园区(基地)、关键企业和机构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汇聚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形成台山特色创新路径。二要围绕全省县域创新驱动部署,积极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参与广东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参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引领高地。三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在现代经济体系构建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融入数字湾区建设,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

  3.强化农村农业技术创新。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我市创新的重大使命,依托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基础,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总要求,着力解决一批农村建设实际问题,突破一批农业发展关键技术,促进一批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培养一批助农服农科技人才,试点一批绿色发展镇乡样板。积极引导涉农创新主体参与省“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建设,加大力度实施“星创天地”树标提质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探索知识产权明确、成果权益分配清晰的分享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七)推动民生科技稳步提升

  1.支持人口与健康技术研发。

  聚焦人民生命健康,支持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开展传染性疾病等重大公共卫生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公共防疫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先进技术研发。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应用示范一批重大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及常见多发疾病防治技术的关键技术,加强艾滋病、精神卫生工作、职业病、重点寄生虫病等基础性和临床应用性研究。

  2.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技术应用。

  提升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支撑,积极支持消防包括森林防火在内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救援等技术创新研究、装备研发及应用,支撑社会治理现代化。引导科技型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减震防灾科技创新。加大安全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开发支持力度,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

  3.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

  落实全市科普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科普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等科技场馆体系建设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布局一批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作品创作活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科技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的开发和应用,积极争取在我市建设广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文明城市创建提供坚实基础。

  4.加快布局智慧城市技术。

  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应用新一代通讯信息技术新建或集成智慧城市管理子系统等打造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围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气象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援助、综合治理等领域,发展重点领域事前、事中和事后智能监控技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应对效率。

  5.科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积极推进环保设备和环保材料的研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引进与示范推广,通过新技术提高固废循环利用效率,资源环境的循环性和持续性。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林业科技,攻克相关发展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积极与省内外、国内外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治理能力,为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八)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1.优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优化科技投入引导机制。积极承接科技创新管理职权相关事项,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完善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引入科创基金或风险投资参与投资,形成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机制,采用基础技术共同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多路线研究的技术攻关模式。探索前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链不同节点,设置科技创新管理负面清单制度。

  2.加强科技创新领域风险防控

  大力实施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形成跨部门共建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科研失信行为监督、惩戒,提高失信成本,强化科研诚信约束力。建立和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技伦理审查工作机制,加强科技计划全过程科研诚信管理,将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的要求融入项目指南编制、项目申请、立项评审、过程管理、评估评价、项目验收(结题)等全过程。

  3.加大科研项目和成果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推动科技人才争创优秀科研成果。对我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个人)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按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标准予以配套奖励。对国家、省、江门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补助,对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给予资助,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重点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

  4.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探索构建院士论坛稳定机制,组织常规性高端科技创新论坛活动,对接岭南科学论坛,结合“台山院士”突出优势,力争成为大湾区分论坛常驻地。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操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扩大科技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鼓励加强宣传舆论引导,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大力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市工业新城、各镇(街)转变发展观念,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发展意识。

  (九)打造开放创新“台山品牌”

  1.构建江门地区科技合作新机制。

  探索建立与江门其他县(市、区)协同创新路径,坚持协同、对等、共赢原则,建立园区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加强学习调研,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借鉴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支持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建设项目。推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错位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技术、智能工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先进技术与战略性支柱产业结合,促进仿古家具、木筷制造、服装制鞋、五金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2.深化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

  立足江门打造湾区创新重要节点的基础,紧抓粤港澳三地科技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机遇,共建大湾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与广深联动合作,主动承接广深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港澳台乡贤联系优势,结合全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珠澳创新合作区交流合作,围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设面向港澳、珠三角核心区的专业化、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高标准建设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面向港澳台同胞乃至全球华侨华人的创新创业之城。加强与大湾区深圳、广州、珠海等创新资源集聚城市联动合作,为承接高科技产业、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到台山发展。

  3.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大合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大力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空间,大力吸引国际高端资源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分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我市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设立离岸型研发机构,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资本与市场融合,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充分用好华侨资源,积极发挥华人华侨社团桥梁作用,灵活采用“以侨引智”等措施,加强沟通联系,促进华人华侨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搭建海内外创新资源网络,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拓宽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

  五、科技创新新格局

  (一)建设北部创新中心

  主攻大型园区,推动高端产业加速集聚,立足打造北部产城融合现代新城,加速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争取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园区,打造“一城多园”深度一体化发展模式。按照“一平台、双引擎、三轴线”思路,通过高水平统一规划、高起点布局功能分区、高质量加快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一个政策普惠、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民生共享的现代新城。一是巩固装备制造业技术基础,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依托富华重工、鸿特精密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二是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新材料产业,做活现代商贸物流,优化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超百亿元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企引企,延伸产业链环节,提升价值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力争在关键产业和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优势产业链“长板”,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人才平台建设,建设好工业新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台山分中心和侨梦苑台山分园,打造引智、引才新高地。四是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优势检验检测平台,重点完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质量检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降低中小型企业创新成本,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加速助推能力。

  (二)打造东南部创新核心

  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大力建设好广海湾经济开发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科学谋划,陆海联动,主动扛起广东江门临港大型工业园南组团主力军责任,共建特色合作平台和园区。一是做好科技创新规划衔接,高标准建好广东江门临港大型工业园台山片区,紧紧围绕打造绿色石化产业园、临港物流集散地、蓝色经济发展带、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功能布局。二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突出重点项目拉动示范效应,配合台山核电、国能台电生产运营,力促核电二期项目取得突破,推动LNG接收站、道氏三元前驱体材料、热电冷联供、中广核储能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推动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充分发挥能源重镇优势,立足临港区位交通优势,整合提升现有台山核电合营公司、中广核台山川岛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广州发展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高端核电、风电、光伏、潮汐等清洁能源资源,引导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保障。四是锚定高端产业领域,精准发力招商引资。紧盯大湾区和国内重点区域、产业、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发展临港经济。对接港澳核心所需,精准开展招商引资,集聚高端化、智能化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着力布局发展海洋科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

  (三)构筑农业创新高地

  根据台山市“一区N园一中心”农业园区发展部署,着力建设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省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台山市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台山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结合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要求,促进农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高水平打造供应港澳和大湾区的标准化、规模化食材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加快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广海南海渔业小镇产业载体建设,发挥农业和渔业资源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布局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省科学院江门分院技术力量联合,参与更多涉农“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专项,构筑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以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围绕安全营养健康食品制造、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和农业种业创新,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在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特色养殖与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功能,推动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渔业综合体。

  六、规划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把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贯穿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坚持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的建设和科技重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完成好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的任务。

  (二)加强组织保障

  强化规划引领,充分发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引领各镇(街)、各功能片区产业集聚发展和有序开发。明确各部门、各镇(街)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做好重大任务分解和落实,及时组织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和中期综合评估考核,以强大的合力提高执行力。建立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模式,做实做强园区管理机构职能。

  (三)完善机制保障

  做好与产业、招商、人才、教育、知识产权、自然资源等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同落实,强化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分解,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编制行动方案,形成以专项规划为统领、行动方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把工作实效作为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四)优化人才保障

  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建立培养和引进、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保障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园区(基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切实落实各级计划部署,完善各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特色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五)强化资金保障

  提高科技项目承接能力,组织各类主体参与省“大专项+任务清单”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在我市落地,推广应用“包干制”等新型经费管理模式。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好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导向作用,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强化产业资金保障,发挥“第一侨乡”优势,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优势,鼓励企业利用港澳平台对接国际资本,开展资金融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