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 :
台山古驿道上弓岭:历经风雨 见证岁月变迁
  • 2017-03-23 07:06:22
  • 来源: 台山政府网
  • 发布机构:台山政府网
  • 【字体:    

在台山市西南面,有一座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脉横亘其间,阻挡着来往广海至沙栏、海宴、汶村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台山自古以来的一条古驿道──上弓岭。它是有史以来通向台山西南面唯一的交通孔道,过去人们要走这条羊肠小道,得翻过海拔200余米的高山。台山处在岭南滨海地区,骡马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极少,多靠肩挑步行。解放前的1949年,就有些较为富裕的人骑单车来到迳脚,雇请人托着单车过迳。

建成了广(海)汶(村)公路后,宽坦的公路已代替了山上的羊肠古道。车行到距广海17公里的里程碑处,便到达上弓岭山脚了。举头望山,果然山如其名,形如一把弓背朝天的弓,真有向天发箭的雄伟姿态。从山脚沿小道行2丈余,便踏上一条约4尺阔的石路了,这条石路用山石砌成,比较平滑。沿石路直上,在岭东的半山腰,有一块平坦的土地,上面有几壁断墙,据史志所记,这是“青云寺”的遗址。寺旁有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溪,泉水叮咚。站在这里向前望,东南面海面平静如镜,浮着南海明珠上下川两个岛。

道光年间编纂的《新宁县志》记载:青云寺是康熙十五年,僧怀止创建;废后,雍正年间新宁知县王暠重修;到乾隆十年又重修过。后来由于历久不修,到清朝末年,寺僧又因米贵而去,无人主持,遂而倒塌。从断墙残壁可以辨出,这原是两座古寺。有关记载古寺的碑记已寻不到,只从乱草丛中,找到了一对花岗岩石凿成的断联云: “青山环绕三摩地,云路长通万福门。”

青云寺的首创和尚怀止,是台山“愚公”。上弓岭东西两面的山间石路,都是他用手工砌成的。县志记载,他为了砌建石路,朝夕不辍,累数年而成。我脚踏石路,怀想起这位意志坚韧、为人着想的僧人,敬意油然而生。由于这是一条交通要道,清雍正年间知县王暠还捐资兴建了一座茶亭,方便来往行人歇息,后来也因年久而倒塌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弓岭迳顶有一座简陋的“览胜亭”,则是民国卅六年建的。从览胜亭俯瞰山迳,石道蜿蜒,松林茂盛,风吹松林,如海涛阵阵;远眺大海,渔舟叶叶。至此,我想起了清代台山诗人陈心的《过上弓岭》诗:

“斜开鸟道绕云屏,步上崚嶒足不停,

当午岂知天日赤,摩宵惟见黛螺青,

僧烹山茗供行客,人憩松荫满小亭。

清梵一声空际落,遥随飞浪到南溟。”

1954年建成广海至海宴的公路后,汽车来往,行人多以车代步了。这条古道已不见“僧烹山茗供行客,人憩松荫满小亭”了。

沿岭西石路下,行至岭脚,便是沙栏地区最大侨村——萧村。这村中热爱家乡的华侨,70余年前曾投资回乡,立志利用上弓岭脚下的蒲岗,发展造林和畜牧业,并且种下了不少果木和建筑了羊栏。后来,由于当权派滥砍滥伐,弄得一片凋零冷落。砍剩的百株有材直、耐浸、质硬等特点, 从外国引进的古巴松,经过细心保护,大多都已成材,每年还有不少种子外传。以后又经冲蒌红岭种子园引种,精心培育,这种树木的种子遍布全国各地。从萧村行不远,就是名乡望族沙栏大村。

沙栏村前几公里,过去有台山的最大盐场——沙边盐场和沙栏盐场。台山滨海,制盐业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唐代今台山沿海已盛产盐。由于海盐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内地需求不容失缺。因此沿海地区群众常肩挑贩运盐,从这条古道经过。但这条重要的交通孔道不单只是运盐之需。(洛杉矶特约通讯员:黄仁夫)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22?????_20170323095720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22?????_20170323095714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22?????_20170323095742_????.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22?????_20170323095921_????.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