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 :
70余年!盘点台山爱国卫生运动的前世今生
  • 2025-10-20 11:27:41
  • 来源: 台山发布
  • 发布机构:台山政府网
  • 打印】   【字体:    

简史摘录

  医疗卫生方面,党和政府提出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在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同时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城乡落后的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66页

  10万群众清淤疏渠、学生挥拍赛灭蝇、人工湖从洼地变“绿洲”……翻开老台山人的记忆相册,这些热气腾腾的场景,是侨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生动注脚。自1951年起,台山县委、县政府紧跟国家部署,以“全民动员、全域治理”的魄力,将爱国卫生运动与除害灭病、城市改造、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从防御细菌战的应急行动,到“两管五改”的长效治理,再到“全国卫生城市”的荣誉加冕,无数个历史印记见证,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将群众路线成功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生动实践。台山用70余年的坚守,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1965年台城镇获评“佛山地区一等卫生城镇”,1995年台山市获评“全国卫生城市”,此后连续6年保持这一荣誉,让爱国卫生的红旗在侨乡大地代代飘扬。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30_164.jpg

台山市在一九九五年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获评“卫生城市”。

  全民动员:从应急攻坚到常态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台山,既面临“外防疫病、内治环境”的双重压力,又承载着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迫切期盼。1912年至1946年间,鼠疫、霍乱等疫病多次流行;通济河淤塞导致“大雨大浸、小雨小浸、无雨成旱”,西濠渠污水横流成“龙须沟”;城乡缺乏基础卫生设施,1951年前的台城甚至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卫生条件极差。

1951年:应急攻坚打响第一枪

  抗美援朝期间,为防御细菌战争,1951年台山率先成立县防疫委员会,拉开爱国卫生运动序幕。10万余群众自带工具涌上街头,4万多米沟渠得以疏通,1500万吨污泥被清除;学生人手一把灭蝇拍,课间开展“灭蝇竞赛”,见蝇就打;农户家中“鼠剪”“鼠笼”轮番上阵,全年捕获老鼠28.6万多只,用“人海战术”筑起公共卫生防线。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35_707.jpg

台山群众积极响应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

1952年:机制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952年4月,台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将毛泽东主席对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通过宣传栏、宣传单传遍城乡圩镇。县委提出“家家动员、人人动手”口号,把爱国卫生运动从“应急行动”转为“经常性工作”——每逢春节、元旦等节日,全县统一开展清洁大扫除,广海镇因成效突出,被评为“全省乙等卫生模范”,成为农村卫生治理的标杆。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41_180.jpg

县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1956-1959年:除害灭病掀起新高潮

  1956年,台山建立健全区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台山县委积极响应党中央“除四害”号召,创新宣传方式:彩车巡行展示卫生知识,戏剧演出讲述“除害故事”,在广海镇、城西社打造示范点,带动全县开展3次“四害歼灭战”。县城职工、居民齐动手,清理渠道、改建厕所,设立街道保洁箱,建立“卫生值班”制度,让“讲卫生”成为生活习惯。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44_652.jpg

台山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958年,全县聚焦“疏通沟渠、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烟熏灭蚊”四大任务,溯源、西泮、莲花山、春场等村(队)脱颖而出,其中溯源修建的三级化粪池厕所获评“佛山专区农村卫生第一名”,并推选出席全国卫生先进代表大会。1959年,在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树标兵、争上游”卫生活动中,上川、汶村公社被评为“一等卫生标兵”,四九、海宴公社被评为“二等卫生标兵”,卫生竞赛的热潮席卷城乡。

工程赋能:从环境整治到城市蝶变

  台山的爱国卫生运动,始终与“改环境、惠民生”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标志性工程,不仅解决了“脏、乱、差”问题,更重塑了城市功能与风貌,让侨乡既有“卫生颜值”,又有“生活温度”。

西濠渠:“龙须沟”变“聚宝盆”

  作为台城昔日的“污水重灾区”,西濠渠因淤塞严重,常年恶臭扑鼻,被群众称为“龙须沟”。1958年起,台山组织干部群众对其进行“清淤+生态改造”:先疏通河道、清除污泥,再引入清水、投放鱼苗,将这条“臭水沟”改造成养鱼基地。实现了“治污”与“增收”的双赢,成为“变废为宝”的经典案例。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48_220.jpg

台山群众填平洼地防止蚊虫滋生。

人工湖:洼地崛起“城市绿洲”

  1957年,台山县委顺应群众对文化休闲的需求,启动人工湖规划。1958年3月,人工湖建设正式动工:每天5000名干部、职工、学生、居民自带锄头、簸箕上工地,仅3个月就完成一期工程,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1959年2月,二期工程完工,总面积267亩的“大小双湖”蔚然成型,湖岸绵延2000多米。建设者们在大湖中心造人工假山、建二层长方亭与六角亭,还设一艘船形餐厅“湖心舫”;小湖设计成“回字形”,通过双亭桥、拱桥、七孔桥连接内外湖,湖心矗立16米高的“秀丽塔”,登塔可俯瞰全湖景色。昔日蚊虫滋生的低洼地,变成“亭桥相映、绿树环绕”的城市绿洲,至今仍是台城居民休闲散步的首选地。

“两管五改”:农村卫生焕新颜

  1963年起,台山聚焦农村卫生短板,推行“六有”(人有公共厕所、猪有栏、垃圾有池、水井有栏、食水有公用桶、排水有沟)“四无”(厕所无臭味、屋内无苍蝇、沟渠无积水、灶头地面无脏物)建设,冲蒌公社官窦大队龙塘村成为全县首个“卫生村”1976年,县委将“两管”(管粪、管水)“五改”(改厕所、改饮水、改炉灶、改畜圈、改环境)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冲蒌公社八家大队、附城公社横湖大队召开“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现场会”,全年兴建猪栏8.5万多间、无害化厕所2253间。1977年,台城镇、冲蒌公社获评“佛山地区卫生红旗单位”, 冲蒌稔坪大队获评“佛山地区卫生先进大队”,农村卫生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提升”。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51_620.jpg

广海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建立公共厕所。

市政升级:台城旧貌换新装

  1984年,台城镇制定《公共卫生管理规定》,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包清洁卫生、包清理沟渠、包门前绿化):新建高标准厕所4处,疏通下水道12条,购置吸粪车1辆,增设垃圾桶140个,环卫人员从23人增至50人,台城镇当年就获评“县卫生城镇”。

  1985年,台城、广海、斗山等镇同步推进“旧街治理+新区开辟”,实现“市场、环境、卫生、绿化”四配套。其中台城购置洒水车,新铺水泥马路30多条(段)、总长20公里,开挖排污沟3200余米;全县修建水泥马路(村巷)1.9万多平方米,疏通沟渠500多条、总长超1万多米,侨乡街道从“泥泞路”变成“整洁道”,从“杂乱区”变成“有序城”。

长效守护:从健康防线到新风传承

  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变了台山的环境,更构建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体系,让“爱清洁、讲卫生”成为侨乡人的精神基因。

织密基层医疗防护网

  1956年起,台山逐步建立多层级医疗体系:2个麻风病巡回医疗站覆盖偏远乡村,418个农业社保健室与1486名保健员扎根田间地头;1957年新增148个保健室、518名保健员,形成“公社有卫生院、居委会有卫生站、生产大队有保健室”的防控网络,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方向”。1977年,台山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全年完成小儿麻痹、白喉、乙脑等疫苗接种35万多人次,接种率极高,达到免疫要求;当年小儿麻痹症、狂犬病连续三年零发生,麻疹发病率下降32.3%,疟疾仅报告14例,基本实现省革委“消灭重点疾病”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55_252.jpg

台山群众参加验血和粪便检查,患者进行服药治疗。

严守卫生安全各环节

  在食品卫生领域,1977年台山对282家餐饮、食品门店开展分级评定,其中80家为一类门店、170家为二类门店,仅32家为三类门店;台城10家饮食门店落实“三防一消毒”(防蝇、防尘、防鼠,餐具消毒),彻底消除三类门店,还对花生油、酱油进行黄曲霉素B1检测,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在劳动卫生领域,台山对83名疑似矽肺病人开展追踪监测,为140名农药厂工人检测胆碱酯酶,对氮肥厂462名职工进行体检并监测粉尘、氨、硫化氢等污染物,将健康保障延伸到生产一线。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059_139.jpg

台山群众做好室内消毒工作。

创新传承卫生新风尚

  1979年后,台山将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化:每年春节、元旦、五一、国庆定为“环境卫生活动日”,1981年起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机关干部、学生、居民上街打扫卫生,形成“定期清洁、常态检查”的机制。1984年,台山提出“城市学水东、农村学雍旹”,开展“文明卫生单位”“卫生村”创建,治理“脏、乱、差”成效显著;1985年,“三级化粪池无害处理科研项目”获国家卫生部三等奖,用科技为卫生治理赋能;1988年,《台城镇主要住区蝇类综合防治的研究》获“全国除四害、农村环境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成果。

微信图片_2025-10-20_090103_580.jpg

台山群众开展常规性爱国卫生运动。

  进入新时代,台山延续“全民参与”的优良传统:建立长效机制,将每月15日设为“全民清洁日”并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清洁行动常态化;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三打白纹伊蚊”活动,让“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理念落地生根;利用“截污+清淤+引入活水”水质改造计划,对有着67年历史的人工湖水质进行活化;运用无人机智慧巡逻,精准定位隐蔽角落孳生地;采用“七天七招工作法”步步为营织密防控网络;落实“1234快速处置工作机制”以快制快围住、捞干、扑灭疫情风险……全市上下翻盆倒罐、疏通沟渠,每一处积水都是战场,每一个弯腰的身影都在宣告:宁可持续久一点,绝不松懈早一时。绝不容忍小隐患,方能守护大民生!在广泛的宣传引导下,形成全社会、全行业全面参与、群防群治的爱国卫生运动浓厚氛围。

  健康防线的构筑,永远需要千万双“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手共同托举,这正是健康社会全民参与的基石。台山用70余年的坚守证明: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是改善环境的“民生工程”,更是凝聚民心的“精神工程”。这份光荣传统将在侨乡大地上永远传承、历久弥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