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 :
抗战记忆 | 台山籍飞虎队员:把每次飞行都当作最后一次
  • 2020-09-02 10:17:22
  • 来源: 网信江门
  • 发布机构:台山政府网
  • 【字体:    

在台山石花山风景区内

有一座飞虎队纪念亭

上层为飞虎队队徽
中心为花岗岩纪念碑
以中、英文雕刻记述
“飞虎队”战功以及建亭缘由

  此外,它对面的纪念牌楼与之形成呼应之势,两边的石柱上以“飞虎”二字撰一对联——

飞征中缅亚洲威震

虎逐倭寇名扬天下

在五邑侨乡江门

流传着不少关于

传奇的“飞虎队”的故事


当年,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侨乡儿女

身在他乡,依然心系故土

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

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一门四“飞虎”成就传奇佳话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昆明成立,初称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其后称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特遣队,后又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司令官。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介绍,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当地居民惧怕鲨鱼。为了震慑对方,大队飞机的机头均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因而被人称为“飞虎队”。

 

  “1942年,陈纳德组建14航空地勤队和987特别通讯连,到中、缅、印战区参与战争。这两支队伍约有1600人,其中95%是华裔,当中大多是祖籍台山等地的青年。”台山博物馆专家叶玉芳介绍,这批华裔士兵主要承担飞机维修、通讯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等地支援飞虎队战斗,飞虎队有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得以频繁强攻日军的补给线,在战争初期就阻挡了日军继续推进。


 △毕松杰/摄

  为什么在飞虎队的华裔士兵里,台山侨胞数量最多?“在组建第14航空地勤队时,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台山的余新贤。”叶玉芳说,1942年,余新贤带领一支技术员队伍,受雇于美国部队。14航空地勤队组建之初,余新贤征询其部属同意,加入了飞虎队,任司令少尉。

  受其感召,余新贤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一门四“飞虎”,成为一段传奇佳话。不仅如此,余新贤还负责征兵宣传工作。在他的发动下,数以千计的美籍华人积极响应,应征加入“飞虎队”,回到祖国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台山籍“飞虎队”队员黎荣福: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时刻,中、美、英盟军在中缅印战场的作战任务日益加重,“飞虎将军”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中有不少飞行员是台山等五邑美国华裔青年,地勤人员约有1500人,其中95%是台山等五邑华裔青年技术人员。


  飞跃“死亡运输线”

  第14航空队的主要任务是飞越“驼峰航线”,这条援华物资空中运输航线是世界空运史上最危险的航线,经喜马拉雅山脉穿梭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之间,有“死亡运输线”之称。

  在这条“死亡运输线”上,有1500多名美方飞行员牺牲,中方牺牲飞行员168人;中美双方共损失609架飞机;运输战略物资85万吨,占援华物资的81%。抗战期间,第14航空队共击毁日机2315架,使日本空军的“制空权”丧失殆尽。同时,第14航空队还为中国地面部队担任空中支援、提供后勤保障运输并训练中国空军。其作战范围几乎涵盖了半个中国,有力地援助了中国抗日。

  黎荣福就是第14航空队的一员。黎荣福1923年出生于台山,15岁前往美国。19岁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伊利诺州的一所军校学习无线电报务员。毕业后,黎荣福便成为美国第14航空队第三战斗物资航空中队的一名航空无线电报务员。离开军校后黎荣福就与连队一起乘船向海外进发,抵达印度后才知道是要参与中缅印战区的抗战行动。

1946年黎荣福退伍时的军照

穿越喜马拉雅运送骡子

  黎荣福是飞机上的报务员,他的工作主要是与目的地报务员保持联系。他们从印度起飞,越过喜马拉雅山,把战略物资运送到昆明(驼峰航线)。当时有一段时间,黎荣福和战友往昆明运送的是骡子。因为当时滇缅公路还未修好,前线需要的武器弹药以及军需物资,都要用骡子来驮运。


没有降落伞

把每次飞行都当作最后一次

  黎荣福执行“驼峰”运输任务38次,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黎荣福共获得了4枚勋章。黎荣福说,每次执行任务都很危险。由于物资短缺,运输机上没有配备枪支和降落伞,黎荣福把每次飞行都当作最后一次。在那些执行“驼峰航运”任务的运输机中,有不少飞机被击落,人员伤亡惨重,有时有些运输机被打得只剩下一只发动机在工作,或是机翼被打掉了一半。“我们很幸运,从未被打得如此狼狈过。”黎荣福说。

2016年黎荣福留影于飞虎队纪念亭纪念碑


台山籍“飞虎队”队员甄崇运:

  甄崇运1922年在台山四九镇出生,1932年去美国。1942年应征入伍,成为“飞虎队”的一名特种通讯兵,在密苏里军事基地受训18个月,接受无线电台收发信息,以及截获、解密日军信息的专业训练,然后便随部队向中缅印战区进发。

  甄崇运回忆,在60天横跨太平洋的航行中,因为没有舰队护航。“我们的船,每10分钟即变换一次航线,以避免被日军的潜水艇拦截。飞虎队付出的代价很大,同时从加州出发的3艘飞虎队运兵船,有两艘遭遇了日军舰艇的拦截,沉没了。

1944年甄崇运军照

穿“血符”军装参加战斗

  甄崇运部队的总部设在昆明,他与战友们分成六七支小分队,隐蔽在昆明附近的偏远地区工作。“飞虎队”第987特别通讯连电台所在地,是当时的“超级机密”。每部电台都安装了自行毁灭装置,只要发现日军进入电台方圆15英里的范围,就需要启动电台的自爆装置。

  甄崇运抵达昆明后,与战友们立即穿上绣着“血符”的军装,参加战斗。甄崇运回忆说,从外表看,华裔士兵与日军士兵难以分辨,因此“飞虎队”的士兵都要佩戴“血符”,以便在战场受伤后获得中国军民的抢救。

甄崇运(前)与队友执行任务

备“自杀药丸”深入敌后获取情报

  1945年,有一次甄崇运和战友进入越南执行任务,调查核实驻扎在附近的日军是否移动,以及移动的军事意图。同行4名通讯兵,有3名是美国人,还有十几名中国籍士兵掩护,一名美国军医给了他们每人两粒药丸——如果被日本人抓住,就立刻服下,几秒钟就会没有痛苦地死去,免受酷刑。幸运的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自杀药丸”没有派上用场。

  在昆明期间,甄崇运因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在当年的“飞虎队”全体士兵中,仅有4人获此殊荣。64年后,甄崇运将自己二战中荣获的10枚奖章和4枚徽章等捐献给了广东省台山市博物馆

2015年甄崇运及其奖章照

  谈起人们对老兵的态度,甄崇运说,近年来最开心的事莫过于2007年11月,“飞虎队” 11名粤籍华裔老兵,携37名家眷返四邑寻根访祖。


台山籍“飞虎队”队员林日新:

  林日新,曾用名余日新,1923年11月出生于台山市水步镇,1943年4月加入“飞虎队”,官阶陆军上等兵,1946年4月退役。

  1937年,还在广州培正中学上学的林日新亲身见证了日本飞机对广州的轰炸,此后他随家人移民美国。1943年,刚刚18岁的他看到中文报纸上有介绍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并征集华裔士兵回中国服务的通告,当时中学还未毕业的他很迫切地想参加飞虎队。

1946年林日新军照

  当时,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叔叔。很快,两人都通过了选拔。在美国培训了6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地勤小组,负责飞机的维护和修理,而他的叔叔分配在运输组。1944年正月,因为当时日军已经封锁太平洋航线,他和一班队友从美国穿越大西洋、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抵达印度,最后又坐船到印度北方的阿萨姆,在那里坐飞机飞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昆明。


老河口机场亲历日军轰炸

  林日新被调到河北的老河口机场,此处离日本占领区不过100多英里。在这里,林日新可谓见证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起初,日本飞机每天夜里都来进行骚扰式的轰炸,林日新指出:“他们不是一次来4、5架飞机,而是每两个小时来一架,一晚上来三、四次。一连5、6晚上都是这样。”

  后来,他们用夜间战斗机进行反击,差不多每天打落一架日机,一连5晚,当第5架日军的飞机被击落后,日军就再也不敢来了。战争胜利后,林日新经过日军的机场,看到那仅停着一架日本飞机,才知道日军飞机损失惨重。


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在飞虎队服务的经历,给林日新的一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段经历,不论美国还是在中国,都让他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从1946年离开中国到退休前,因为历史的原因,林日新没能回国,但他从来没有忘记“乡下”。

林日新眼中的两件无价之宝(图片来自《飞虎精神永驻侨乡: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抗战史迹》)

  林日新说:“二战后,中国人在美国的地位有了提高,更受到尊重。和当初他刚到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少了很多,中国国家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国家强大了,中国人也在强大,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飞虎队”老兵林日新与陈灿培留影(图片来自《飞虎精神永驻侨乡: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抗战史迹》)

抗战文物“开口讲述”飞虎英雄故事

  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的飞虎队展区,我们能近距离接触华侨抗战时期为支持祖国抗日而购买的债券,“飞虎队”队员捐赠的军装和奖章,各种关于华侨抗战的资料和物品等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勾勒起历史的原貌。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飞虎队相关文物

  目前,博物馆内收藏了关于飞虎队的文物物件过千件,每一件都是当年台山籍飞虎队队员使用的,同时博物馆还建立了数据库,运用大量的文献、历史图片、文物实物图片、视频,图文并茂地展示台山籍华裔飞虎队员伟大的家国情怀。

历史远去,而余音未结

时至今日

我们通过珍贵的文物、

老照片、历史遗迹

追寻当年令人震撼的历史故事

“飞虎精神”永驻侨乡

感谢他们为和平作出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